朔州
 
朔州鸟瞰
  朔州市(英语:Shuozhou,汉语拼音:Shuòzhōu Shì,简称“朔”),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,
朔州鸟瞰桑干河上游,
是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。中国新型的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、一座正在崛起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、中国农区最大的奶牛基地和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。
[编辑本段]
一、基本概况
  行政
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西省(行政代码:1406)
  行政区类别
  地级市
  政府
  市政府驻朔城区市府西街1号,现任市委书记田喜荣,市长冯改朵
  辖区
  2市辖区:朔城区 平鲁区 4县:山阴县 怀仁县 应县 右玉县
  城市面积
  总面积1.07万平方公里,市区建成区23.1平方公里
  经纬度
  东经111°53\'~113°34\',北纬39°05\'~40°17\'
  人口
  常住人口154.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69.8万人,乡村人口84.6万人(2009年)
  经济概况
  地区生产总值(GDP):561.3亿元,人均GDP:36452元(约合5338美元),财政收入:110亿元(2009年)
  邮政编码
  036000
  电话区号
  0349(+86)
  汽车牌照
  晋F
  方言
  朔州话(属晋语五台片)
  市花
  蜀葵
  市树
  小叶杨
  市歌
  《神往》
  市赋
  《朔州赋》
  时间
  北京时间(中国标准时间)UTC+8
[编辑本段]
二、历史沿革
  石器时代
  从朔州市峙峪、边耀、鹅毛口古遗址证明,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,就有人类在此生息。
  春秋战国
  春秋以前,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。战国时,归入赵国的版图。
  秦汉时期
  秦时置雁门郡,治善无(今右玉县)。西汉时,置马邑县(今朔城区)、中陵县(今平鲁区)、剧阳(今应县)、阴馆(今朔城区东南)、汪陶(今山阴县)、埒县(朔城区南)、楼烦(今朔城区西南)、善无(今右玉县),仍归雁门郡管辖。东汉时,雁门郡移治阴馆县。东汉末大乱,人民逃亡,大部分县撤废。
  魏晋南北朝
  西晋时,将峪岭(今雁门关)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,地归代王拓拔猗卢。北魏时属畿内地,置桑乾郡(今山阴东)、繁峙郡(今应县东)、马邑郡。北齐天保六年(555),将朔州治从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)迁到马邑西南。北齐天保八年(557)改马邑县为招远县,为朔州治。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。
  隋唐五代
  隋废总管府,改为马邑郡,辖鄯阳(原朔县)、开阳(朔城区南部)、神武(山阴、应县境)。唐武德四年(621),改马邑为朔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),又改朔州为马邑郡。唐初,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。会昌三年(843),改为大同都团练使,领云(今大同)、蔚(今河北蔚县)、朔(今马邑)三州。咸通九年(868),重置大同节度使,移治云州(今大同市)。五代时,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,又分朔州置寰州(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)。后晋天福元年(936),朔州、寰州、应州割让给契丹。
  宋辽金元
  辽时,朔州为顺义军节度,应州为彰国军节度,统属西京道。金仍之。元隶山西道大同路。
  明清时期
  明时,朔州隶大同府,辖马邑县,应州辖山阴县。清沿明制。雍正三年(1725)置朔平府(治右玉),辖右玉县、左云县、平鲁县、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。怀仁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。
  中华民国
  民国元年(1912)五月改州为县,同隶雁门道,后雁门道撤,直隶山西省。抗日战争时,以同蒲路为界,路西归晋绥边区,路东归晋察冀边区。
  中华人民共和国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隶察哈尔省。1952年划归山西省,属雁北专区。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。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。1989年1月,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、平鲁县、山阴县、设立朔州市。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,又划入应县、右玉县、怀仁县。现辖两区四县,共73个乡镇(含街道办),1684个行政村。
最近查询过号段1303703的用户有(只显示前20个):
	
		
			- 2022-08-02 12:02:06: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用户查询过号码13037037130,该用户的IP为:124.160.214.*
 
- 2022-06-22 19:50:49:来自浙江省的用户查询过号码13037033134,该用户的IP为:36.17.229.*
 
		
	 
				
	山西省朔州市号段为1303703的所有手机号码